“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你们怎么理解?
答:(一)“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诗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讳,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以隐晦的手法记入诗中。此诗之后,在有关清代的稗史中,便将顺治出家一事演绎得既具体又神秘,从清初至清末流传不断。
(二)康熙多次奉孝庄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礼诸寺,其意在于拜谒顺治。甚至说光绪庚子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地方上接待中临时从五台山借来御用器具,都宛如宫廷之物,实是顺治的遗物。
(三)截至目前清史学界有关顺治的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认为顺治晚年确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终未成为事实。
(四)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义和传说,而关于清代宫廷的传说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满族居统治地位,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不同于汉族的各种社会习俗,人们从有趣与好奇心理出发,编撰各种引人入胜的传说;
(五)在明清易代之际及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华夷之辨”的观念支配,另方面出于反满、排满的政治斗争需要,多有敌视与鄙弃满族的心理,出于宣传需要,人们编撰了各种带有丑化和夸大其词的传说。今天,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友爱出发,对之应有科学地分析。
(六)宫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之争异常尖锐和复杂,加之宫闱之内又十分神秘与森严,发生在宫廷内的各种事件,经过口耳相传,难免失实。再加各朝统治者,又常常根据政治风云变幻而篡改各种官书档案,
(七)因此,今人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清代宫廷的传说,应明析有关史料的真伪,科学地予以鉴别。
《清凉山赞佛诗四首》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此句出自:
“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
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
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四首》,咏孝献章皇后事,盖其时民间盛传世祖入五台山为僧之说。然梅村此诗第三首云:“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自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是世祖虽有欲幸五台之说,未果而崩也。
而《读史有感》八首之一,则云:“弹罢熏弦便薤歌,南巡翻似为湘娥。 当时早命云中驾,谁哭苍梧泪点多。”其二云,“重璧台前八骏蹄,歌残黄竹月轮西。君王纵有长生术,忍向瑶池不并栖。
”又似真有入道之事。盖梅村时已南归,据所传闻者书之,故二诗前后异辞。即《读史有感》之第三第八两首,亦云,“九原相见尚低头。”(雏按,此为《古意》六首之四中旬,静安引此恐有误)又云:“扶下君王到便房”,与葡二首不合也。
《清凉山赞佛诗四首》这组诗,这四首诗,是吴伟业诗集中最为难解的一组诗。从诗名上看,似乎是赞佛诗,可实际上诗歌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恐怕也没有令大家都信服的说法。也是这首诗,引发了后人对于吴伟业与《红楼梦》关系的猜想,对董小宛的联想,对顺治帝去向的联想。
更引发了后人的众说纷纭,这也是此组诗歌的魅力所在。 描写五台山山水就颇有佛界禅境之致:"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其一)"八极何茫茫,日往清凉山,此山蓄灵异,浩气供屈盘。
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颜。日驭有不到,缥缈风云寒。世尊昔示现,说法同阿难。"(其三)这些摘录的诗句明显是赞美五台山佛教胜地的神秘境界,充满诗人向往之意。
标签: 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