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在哪

ysladmin 24 0

辛丑条约中为什么要求拆掉大沽炮台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与十一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解决义和团战争所遗留的问题。该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共有十二款加十九个附件,其中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为何要拆除大沽炮台?如果说天津是京师的门户,那么大沽就是门户上的锁钥,只要进入大沽炮台,再进入北京就轻而易举了。列强之所以一定要拆除大沽炮台,就是要铲除清朝的军事力量,实现对清廷的军事控制。一旦清朝北方再发生类似义和团运动之事,那么外国就可以毫无阻拦地进入北京了。

此外,列强这样做也是为了报复。毕竟在1900年攻打大沽口时,清军凭借大沽炮台对列强进行了有效的反击,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据统计,大沽之战,联军在陆路阵亡33人,受伤103人;在舰艇上阵亡28人,受伤131人,其中俄军最多,阵亡19人,受伤70人。共计阵亡61人,受伤234人

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在哪-第1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沽炮台始建于明朝,清朝取代明朝之后对大沽炮台进行了增建和加固。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大沽炮台都是守卫北京的门户,在明朝时期还不那麽明显,但到了晚清大沽炮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倘若大沽炮台被敌军从海上攻陷那麽北京城就会保不住,从两次鸦片战争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多次进攻大沽口,大沽口守军顽强抵抗给英法联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曾指挥守军重创英法联军而且还击沉了好几艘军舰,英法联军舰队司令赫伯也被炮弹击中受伤,后来英法调来重兵大沽口守军虽然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是终究武器装备悬殊太大被迫撤出大沽炮台,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并对炮台进行了损毁。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请政府不得不放下天朝上国的高傲,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其中的代表当属李鸿章做的最为风生水起,他不但一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同时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分别引进了铁路,兵工厂,造船厂等等重工业设施,他的这一些列举措对后世影响巨大。早期的大沽炮台使用的依旧是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前装火炮,在当时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李鸿章奉清政府的命令让人出国考察,准备购买新式火炮加强大沽口的防卫。

经过考察李鸿章等人对各国的岸防火炮经过对比选中了由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10毫米和340毫米克虏伯岸防大炮,这些进口来的岸防大炮被分别安置在大沽口的威字号,镇字号,海字号等重要炮台上。同时聘请了德国的教官对大沽口的炮兵部队进行训练熟悉操作这些巨炮。1900年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八国联军宣战,随后八国联军几十艘军舰在大沽口海外集结,八国联军的军舰分不同的批次向大沽炮台进攻,炮台守军不畏强敌屡屡发炮击中八国联军的军舰,可是毕竟力量悬殊虽然炮台守军英勇抵抗但最终大沽炮台还是沦陷,炮台守军大部分战死。

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在哪-第2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沽口炮台陷落之后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先后占领天津和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眼看局势难以收拾慈禧紧急命令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在北京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款就是拆毁大沽炮台,并永远不得在大沽口新建炮台设施和驻扎军队。八国联军之所以要拆毁大沽炮台除了他们在进攻大沽炮台时伤亡惨重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沽炮台是北京重要的海防屏障,失去了大沽口这个海防屏障大清帝国的统治中枢就会时时刻刻在列强的武力威逼之下。

大沽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港口,拆掉大沽炮台,等于北京的海防被撤出,一旦需要,列强的军队随时可以在大沽登陆,直接进攻北京。所以列强要求拆掉大沽炮台,实际就是剥夺清廷的反抗之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在哪-第3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是因为大沽炮台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扼守海河。

沿着海河可以溯江而上,直接杀到北京。

所以列强想要攻打北京,就必须首先占领大沽口,摧毁大沽口炮台。

围绕着大沽口炮台,发生过无数战斗。

即便清末,列强就4次攻打过大沽口炮台,分别是: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

其中三次是惨败,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战斗,满清却打了个大胜仗。

1年前的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战斗,9000清军驻守落后的4做炮台,2个小时就被1200名英军打败,四散逃走。

咸丰皇帝无奈,被迫向列强屈服,签订了《天津条约》。

大沽口炮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大沽位于海河入海口,早在明朝时期,沿海地区就面临严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明朝政府开始在大沽口设防,大沽口炮台应运而生。不过早期的大沽口炮台和日后渐成规模的炮台相比,实在有些简陋,“每隔一里设轰雷炮二座,每座炮由六人操作,二人瞭望,二人司火,二人拽线”。随着倭寇之患渐除,大沽口炮台也被弃置。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出于拱卫京师的目的,于是在海河河口两岸建造了南北两座圆形炮台,置国产大炮。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口炮台并没有受到英军侵袭,此后清政府转向重视炮台建设,命直隶总督亲临大沽口指导海防建设。经营数年后,大沽口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防御体系,共建成大炮台 5 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为名)、土炮台 12 座、土垒 13 座,组成大沽炮台群。大沽口炮台从此成为清朝海防的要地。

大沽口炮台遗址

清朝修建大沽口炮台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早先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九月间,英国舰队抵达大沽口,以此威逼清廷与其会谈鸦片赔偿问题。为了建立海防,此后命令直隶总督琦善筹建大沽口炮台,但因备防仓促,炮台并不牢固。因此继任的直隶总督筹讷尔经额在其基础上另建三座炮台,大沽口炮台形成了多层防护的布局。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失利后,僧格林沁奉命修缮大沽口炮台,对大沽口至山海关沿线的各海口分别屯兵设防,大沽口炮台军事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大沽口炮台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先后发生了三次交战,大沽口炮台在第三次保卫战中被英法联军占领,炮台在战火中被化为乌有。

大沽口炮台

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负责奉天、直隶和山东等地的海防事宜,1871年李鸿章在视察大沽口炮台时,发现“原有三营炮台五座,今仅存一营内炮台三座,其原扎郝家庄河口炮台,已被洋兵拆去”。因此他下令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修复,李鸿章对大沽口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近代化建设,使其成为渤海湾防御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李鸿章为了增强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能力,于是特地购置了大批西式大炮,还从英国购买了新式海防利器“蚊船”;重视培养海军人才,将重点转向建设海军舰队;为加强大沽口炮台的近代化,李鸿章还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为大沽口炮台配置了铁路、电报、电话等重要设施。在李鸿章的改造下,大沽口炮台成为近代化设施比较完备的军事要塞,不过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对大沽口的建设步伐因此放缓,大沽口炮台许多设施陈年已久尚未更新,武器装备也没有跟上,远远落后于当时西方各国。

李鸿章

标签: 大沽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