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为河南人的杜甫,杜甫草堂却建在成都?
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笔者亲自探访过,下面的照片都是笔者亲手拍摄。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起了一座茅屋,称“成都草堂”,并在此居住了4年,在此期间,杜甫共作诗240余首,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是其创作的高峰。所以成都的杜甫草堂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作诞生地,有着特殊的意义,历朝历代都在此建立祠堂祭祀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下面是笔者当时的游记,也一并发出和大家分享一下。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
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杜甫草堂连。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一代诗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留下的千古名句。
唐朝中期,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
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后来,好友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又携家带口告别成都,流落荆、湘等地。草堂亦随之倾毁不存。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明清数代对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1952年,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年,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2005年,重建“万佛楼”,复原了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现在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清时代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是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链接:
***s://***.toutiao***/video/7174205946418168358/?from_scene=video&log_from=ddf1ff2d23994_1671701408534
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公元759年冬天,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诗人杜甫携家带口,从甘肃陇右辗转几百里路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涴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杜甫自诩为“草堂”,也叫“成都草堂”,为记念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老百姓称其为“杜甫草堂”。
杜甫一家就住在这茅草屋中。秋天,一个风大雨急的天气,屋子上面的茅草被风刮掉。一家老小躲在透风漏雨的茅草屋内,饥寒交迫,无法睡眠;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穷苦百姓,作诗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今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罥:读Juan,挂的意思。衾:读qin,被子的意思。)
杜甫通过自己的茅草屋被大风所破,全家老小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也不复存在。五代时,诗人韦庄找到草堂遗址,重建草堂。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其中经明弘治十三年及清嘉庆十六年,两次重修,奠定了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成为纪念祠堂与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博物馆。
“杜甫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秀丽幽静,是著名文化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
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杜甫草堂是如何形成的?
公元759年冬天,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诗人杜甫携家带口,从甘肃陇右辗转几百里路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涴花溪畔修建一座茅屋居住。杜甫自诩为“草堂”,也叫“成都草堂”,为记念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老百姓称其为“杜甫草堂”。
杜甫一家就住在这茅草屋中。秋天,一个风大雨急的天气,屋子上面的茅草被风刮掉。一家老小躲在透风漏雨的茅草屋内,饥寒交迫,无法睡眠;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穷苦百姓,作诗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今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罥:读Juan,挂的意思。衾:读qin,被子的意思。)
杜甫通过自己的茅草屋被大风所破,全家老小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也不复存在。五代时,诗人韦庄找到草堂遗址,重建草堂。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其中经明弘治十三年及清嘉庆十六年,两次重修,奠定了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成为纪念祠堂与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博物馆。
“杜甫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秀丽幽静,是著名文化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
标签: 杜甫草堂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