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一说?桂林一县城的一条水渠据说是秦始皇开凿的,是吗?
长城和灵渠都是我国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古代伟大工程,都修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精神。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
据史料记载,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所谓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这里。
灵渠凿成以后,秦军有了充足的粮饷,因而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当年即统一了岭南。占领岭南后,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过灵渠,秦代还由中原往岭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岭南经济的开发,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人说灵渠“通三江,贯五岭”,意义之重大,对后世功用之奇伟,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单就水利建筑上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所以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谢谢邀请。
如果这样说:“北有长城,南有都江堰”,大家都能理解。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建设的军事防御设施。长城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城的建设规模和体现的建筑工艺、民族智慧、国家意志、民族团结等等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都江堰比灵渠早建成40余年,是秦昭公在位时由李冰父子修建的,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的建成,“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而灵渠呢?秦始皇为平定南方,统一全国,派遣大军南征.由于五岭(越城 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庚岭、骑田岭)的阻隔,运输不便,严重影响秦军的推进。为了解决水运问题,就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与珠江,让秦国大军由水路顺利南下,统一了岭南地区。这一水运通道,就是灵渠。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渠的顺利竣工,采用的方法、施工技艺、设计灵感,很多都是中华民族创新杰作,集民族智慧的大成,是世界水利工程史无前例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改造江河、造福人类为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
标签: 桂林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