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究竟有多美?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题,圆明园到底有多美,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有圆明园的遗址了,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据历史记载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下面这些图就是现在的圆明园遗址。
我们在电视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其实是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当我们看到时,总觉得十分的震撼,最让人震撼的建筑长城是其一,圆明园也是让人十分震撼的建筑,只是在最后人们都没有见到它的全貌。下面就找了几张的历史图片来对比下吧。
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是我国规模最大、人工再造的皇家园林之一,它的许多规划、设计成果,如长春园的总体规划及三园中的不少小园林的构思和创作,已达到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圆明园从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开始兴建,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经营,至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共60余年才基本建成。不幸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焚毁,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
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布局是各自独立的,三园有院墙分隔,用宫门互相联系。三园的格局各不相同,“圆明”是一个宫苑相结合的皇家园林,前宫后苑;“长春”完全是一个供皇家游乐的园林;“绮春”则是一个内宫寝居的园林。这三个布局不同的大型皇家园林,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一组组山依水,水环山,山山水水相互衬托的水景园林。
采用的园林布局构图手法是相同的,承继了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建筑、植物的设计成就,并推陈出新,有所创造。如对水域尺度的控制,后湖九州环视景界的处理(长卷画面的效果),山水环抱的景观层次,山体的体量与环境的关系,水域的开、合、收、放效果以及景致的离意和比兴等,都有所创新,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山的规划设计首先体现了“移天缩地”的宏伟构思。园中的山体大部分是由挖湖开河过程中所出土方就地堆成的。
这些土山总是与水体互为依托,相互增色,组成一幅幅山水画卷。山的高度一般都低于十米,但是连绵奔突,转折起伏,林木丰茂,气势逼近真山。这些山系,是祖国大地上雄伟多姿的山脉的缩影。登高远眺,有莽莽苍苍、烟霭杳杳、一望无际之概。
不少独立的园林往往以断续、起伏的土山作为自己的边界,而决不修建围墙。这样,既加强山与建筑、园林的有机联系,增加了园林艺术的韵味;又没有围墙的生硬、枯燥之嫌。
从园林内部看,造成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境,从外部进入这些小园时,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如圆明园中的别有洞天、杏花春馆,长春园中的如园、狮子林,绮春园中的涵秋馆、卧云轩等处都因山体丰富了环境。
水是园林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水,园林风景将黯然失色。圆明三园所构成的水面空间较之江南园林更为豪放、缠绵、幽深、多变和有声有色。
还有蜿蜒不尽的溪流。驾舟进入这些九曲回肠、幽深莫测且有几十里水程的区域,就像进入一个绿色的迷宫。溪流有来龙去脉,却似无始无终。“山重水复”的佳境,令游客神往,这与开阔的水面恰好对比成趣,避免水域布局上的重复雷同。
三园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从建筑类型看,有殿、馆、斋、堂以及楼、阁、亭、榭。从屋顶形式看,有歇山、悬山、硬山、盝顶、攒尖、单卷、双卷以至五卷,还有单檐、重檐等形式。
单是亭子的平面就有圆、方、六角、八角,方胜形等。它们大小不同,群体组合方式不同,与山水关系不同,配置的植物不同,点缀的山石不同,终于使单一种类的砖瓦木结构建筑,呈现了千变万化的形式和风格。尤其是配上游廊的围合,花墙漏窗的分隔,将一个个单体组合成整体,将一个不大的场所塑造成大大小小的空间,而这些有限的空间借助局部延伸和渗透,相互串联和并联,构成了不定形的、变化莫测的院落环境。
当然这些只留在画里了,现在的圆明园透露着苍凉之美,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八国联军的罪恶。
标签: 圆明园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