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降水量预报图,全国未来七天降水量预报图

ysladmin 17 0

您经历过双抢吗?

小周是广西桂林一个小山村的,我们那里都是种植两季水稻,所以一直都有双抢。提到双抢,小周真是背都发麻了,那简直就是小时候的噩梦,真的是每逢双抢瘦几斤啊!

双抢指的是:抢着收割,抢着种植,为什么要用抢字?那是因为要跟时间抢,过了那个时间收割和种植就不好了,时间很短,所以每天都在和时间抢着干,特别辛苦。

双抢的时间是在七八月份,必须要立秋前把水稻种下去,不然迟了种的水稻就不饱满了,时间很紧,最多也就二十来天,那时又是最热的时候,还时不时来个雷阵雨,有时饭还没吃两口,又要跑去收谷子了,这就是双抢。

七天降水量预报图,全国未来七天降水量预报图-第1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90年代时,那时路不好,也没有机械,犁田靠的是牛,打谷子靠的是踩的那种打谷机,其他的就都是人工了,没有机器靠人力,你不知道有多累。

1)上午割稻谷

为了抓紧时间,经常是天还没有亮就被大人抓起来去割稻谷,小时候手小,抓不稳,经常挨割到手,现在手上还有几个疤呢,而且每次都要要割完一块田才给回来,吃完早饭马上又出去割下一块田,最关键的是那时候天天放西游记,又不得看,猴子蹦出石头那个音乐,现在都有阴影。

七天降水量预报图,全国未来七天降水量预报图-第2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下午打稻谷

下午就去打谷子,就是稻穗上的谷子打下来,那时用的是脚踩才动的打谷机,这真是又热又累又刺皮肤又脚疼啊!打好后,还要等风来,过下筛,把扁壳的吹出来,整理好后再装袋,再挑回来,大人挑一担大的,最少一百多斤,小孩子就抗工具或者抗一包小的,回到家基本天快黑了。

3)晚上放水

七天降水量预报图,全国未来七天降水量预报图-第3张图片-猪头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上大人们也没有得休息!要去放水,把田里水罐满,第二天好犁田,放水可不是轻松活,有时水不够了,要走好几个村才能把放水下来,因为水渠临村都是相通的,上面村民把水堵住了下不来,就得去看看了,有时为了抢水,经常是半夜出动的。

4)插秧

收完稻谷放完水后就到犁田、拔秧苗了,男人们牵着牛扛着犁去犁田,一般男孩子也会跟着父亲去犁田,女孩子则随母亲去拔秧苗,拔秧苗最恐怖的就是蚂蟥,秧苗田里最多蚂蟥了,经常是腿上吸着好几根,扯不都扯掉,扯掉了还会流血,孩子们都很怕蚂蟥,可又没办法,活必须干呀。

再到插秧,火辣辣的太阳,经常会把田里的水热的烫脚,★用手一撮一撮的将秧苗插进田里,指甲里都是泥,手指都是倒刺了,感觉手都插短了一截似的。泥里不好行走,孩子们经常是在田里摔跤,满身都是泥巴。

就这样继续重复着,抢着收割,抢着插秧,即盼着下雨,好有水犁田,又怕下雨,禾苗熟了容易倒,倒了不好收割也容易发芽,时不时来个阵雨,人被淋湿了没事,家里晒着的谷子被淋湿了就麻烦了,一般这个时候都是老人在家帮看谷子,帮煮饭菜的。

5)双抢快乐时光

谢谢邀请!双抢这个词实际上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我们江苏当时经过六十年代初期粮食大饥荒的年代后,根椐粮食的产出不够吃,农业专家门想了一个办法,把一年两熟的粮食产出改成一年三熟产粮的耕作方法。也就是一年一熟三麦,两熟稻子。真正来讲,刚开始老百姓并不愿意接收这种耕作方法,经常用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口术来疯刺政府。但当时的地方政府总认为三熟比两熟多收粮,在六十年代后期就在江苏推开了。由于三麦收割后是栽早稻实际时间也很紧,五月二十左右收割元麦,一般早稻是在六月一旧前必须栽插结束,因此收麦脱粒,忙田栽秧,也是时间很短,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相当集中,劳动量相当大,但这个季节的收插由于历史的原因定名为四夏。不叫双抢,叫四夏。所谓夏收丶夏种丶夏菅丶夏分。夏收是收麦子,夏种是栽早稻,夏管,就是菅稻子丶棉花丶杂粮,夏分,是过去生产队上半年的工分、粮丶钱分配。真正的双抢是早稻的收割和栽插苐二季稻子的秧苗。这个时间更紧,早稻收割都在七月二十五日开始,栽秧是在八月五日结束,十天时问,又是一年最高温的季节,遇到高温年代,夏季都是三十五到四十度以上,水稻田大家有数,单收割挑到场头脱粒,连草带稻,湿青的重担,拔脚陷脚的挑上去,再加高温中的重担,简直分不清汗水还是稻田的泥水。稻子收割还要施肥,当时每亩地配不到十到二十斤化肥,因此都采用青草做成的汪灰,每亩又是六十到一百担。汪灰下去刚开始是牛耕牛耙,到七十年代有了手扶拖拉机耙田,再用牛耙平,这十天时间,大家没有好日子过,多数是日夜奋战,别看当时当队长或是大队干部,喉咙多数嘶哑,都是四处髙压,上工都是连骂带吼,否则不能赶上季节,三熟制稻晚栽就会失收,老百姓个个都在挑啊!拔秧起半夜,栽秧再热都是一吃中饭就动手,担子都是一百斤以上。因此把这个季节的大忙叫双抢。可以这样讲为了粮食大家都在拼命。实际上这个双抢:我们江苏也延续到八四八五年。分田后三五年还有双抢。当然,以后国家把江苏的种棉花调节后,粮田扩大后,才不种三熟制的。才脱离这水深火热的双抢。我们虽然从双抢中过来了,但提起双抢确实毛骨悚然。肯定现在的年轻人要骂我们这一代人蠢,但我国在解放前是什么样,是弱积弱贫,是一穷二白啊!现在化肥加机械种田人都怕种了!但我们挨过饿,吃过苦的人最担心的是不能有粮食危机啊!双抢虽苦但比饿着的日子好过啊!

以上是个人体验,讲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北方大范围出现连续降雨,这将是常态还是非常态?

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精辟!证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首先,这是非常态。从七月份至今,北方大部分地区竟然三天两头下雨,七月份发生震惊全国的洪涝灾害,八月份又再次发生。甚至直至这个国庆长假,竟然下了七天下了五天六夜雨,导致很多景区经营惨淡。现在的河南安阳、鹤壁等地地下水位奇高不下,稍微下点雨,地下室便会渗水。山东济南的泉水位也达到65年来的新高。在北方大地,可能只要挖地一米,就能打出一口井。降水量降水频次比起南方的梅雨季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这是常态。这个意思是,把现在的丰水年份放到历史长河中,应该就是常态。历史上有寒冷期有炎热期,有丰水期有枯水期,这是大周期的问题,应该也不足为怪。只是平均年龄只有73岁的我们,不容易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还有个问题也不得不警惕。那就是气候反常的问题,当今全球,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累计剧增,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厄尔尼诺现象愈演愈烈,大气污染与日俱增,日本等国肆意向海洋排放核废料,破坏海洋生态,导致地球环境不能承受之重。这应该也是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

所以,应该树立整体的观念,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不过,我宁愿相信人类的力量始终是渺小,地球只不过在经历一场“感冒”,稍等片刻,她便会自愈。

闰四月加两头春,今年什么时候最热?三伏天旱还是涝?

闰四月两头春,2020这个庚子年真是不平凡。可不管怎样,季节依然走到了夏至。我以为昨天刚立夏,可转眼再过两天就是夏至节了,过了夏至,三伏天马上就到了。三九天最寒冷,三伏天最炎热,不过有时候越是立秋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可能比三伏天还要闷热,也就是农村人口中的“秋老虎”。

因为今年闰四月,所以天气一直反复无常,还记得五一前后尚未立夏,突然有几天气温达到了30多度的高温,让人感觉从冬天直接迈进了盛夏。过了三五天以后,气温又突然降低至不到20度,一直反反复复。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夏至,可我们胶东地区这几天的气温一直在30度以上。跟以往的气温相比较,今年端午节期间的气温算是比较高了。我记得往年端午节前后,正是麦收季节,温度没有今年这么高,也可能正是今年闰四月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闰四月,现在应该是农历五月底六月初了,也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

夏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夏至开始并不是代表着正式进入了三伏天,三伏天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也就是七月十六号才算是头伏。人们常说七月流火,自然是说七月是最炎热的日子,因为整个七月正好赶在三伏天。不管是否闰月,六月二十一号是夏至,这是不可更改的。由此推算八月初应该是气温达到最高的日子,因为从七月二十六到八月十六这二十天,正好是三伏天的中伏。一般情况下,中伏雨水量多,天气闷热会让人感觉透不过气,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也需要温度高才能促进农作物的成熟。

立秋以后,虽然也有那么几天可能会感觉到气温高,但不管气温多高,只要是立秋后,早晚都会有一些凉意,起码呼吸的时候不至于感觉到憋闷,所以立秋后再热也不跟三伏天那么闷热。尤其是晚上,初秋的夜晚通常都是凉爽的,因此最热的日子还是在伏季,也就是八月前后。

标签: 七天降水量预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