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国后,为何陵墓依旧有人守护?守陵人现在还有吗?
清朝建国二百多年,一共产生了12位皇帝,分别是天命帝努尔哈赤、天聪帝皇太极、顺治帝玄烨、康熙帝福临、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永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和宣统帝溥仪。
他们的姓氏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爱新觉罗,其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在关外,葬在关外。末代皇帝溥仪被改造成了守法公民,1967年10月17日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其余9个皇帝都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按照清朝的制度派有专人负责守护皇帝陵寝,这些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守陵大臣一般由宗室亲王充任,守陵大臣手下有守陵官员一批从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的官员,这些官员下面还有员役。
这些人都是从事日常守护、管理、服务工作。因为封建社会的皇帝死后的随葬品都是奇珍异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清政府还安排了专门的卫兵。
这些卫兵都是从所谓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挑选出来的,他们都是从北京或者满洲专门抽调去守卫皇帝陵墓的卫兵。这些守陵卫兵的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朝廷俸禄,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守卫皇帝陵墓,朝廷给他们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月发放俸禄和生活用品,还给予他们一些特权比如终生不纳税、不承担任何劳役,还在陵墓附近为他们提供独家小院居住。
这些守陵人基本上是一生就干这一件事,而且大多数都是父死子继的一代接一代的守陵。关外的清三陵由于封闭落后,所以这些制度落实的更好,陵墓基本没有受到破坏。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朝皇帝的守陵人的俸禄和待遇也难以有效保障,守陵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除了一小部分出于对皇帝忠诚之外,大部分人都改变了身份,脱离了守陵的岗位,有的成了土匪,有的成了各种打工者。
到了1912年清朝灭亡的时候,民国政府提出了优待清室的条例,规定民国政府派专人守护皇帝陵墓。于是清朝皇帝的陵墓开始进入清朝皇室和民国政府共同派人守护的时期,所以清朝皇帝的陵墓还有人守护。
清皇室派出的守陵人都是花钱找来的加上一些比较忠诚的前清遗老遗少,国民政府派出的守陵人是政府发工资的工作人员。
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局日益动乱,军阀连年混战。财政保障难以兑现,很多守陵官员——清室的守陵大臣和民国的官员——就监守自盗,倒卖清朝皇帝陵墓里的奇珍异宝。
到了1928年,清朝皇陵的守护已经形同虚设,于是遭到了孙殿英的洗劫。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这些清朝的皇帝陵墓就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由当地政府负责保护。
所以以前的守灵人也就没有了,只有文物保护人员守护这些皇帝陵墓。
谢谢邀请。
咱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大清亡国后,为何皇依旧有人守护?
古代的皇陵都设有守陵机构,有一大臣负责,下设护陵队伍,以清“永陵”为例,当初就有3000人的队伍守护。那么,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守护呢?
一,清帝退位时,民国政府有《清室优待条件》,规定皇室陵寝由民国政府派兵保护的条款,原来由清皇室负责保护皇陵的职责转交给了民国政府,民国政府的护陵队伍代替了原来的“守陵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皇陵都是宝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国务院批准为“国保单位”,由文物部门负责保护。这实际上也是起到了"守陵人”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守陵人现在还有吗?
有。
一,皇陵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国家保护单位,像文物单位等在守护皇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就属于现在的守陵人。
二,原来的“守陵人”成了现在的义务“守陵人”
清朝守陵队伍都是爱新觉罗皇家后裔组成。这些人在清亡后,原来的守陵营地演变成陵墓周围的村落,这些人深受中国"孝"文化的教化,守陵成了一种信仰,从职业守陵人变成世代相传的义务守陵人。
三,群众自发守陵
皇陵是中国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皇陵附近的群众不乏有许多有志之士,也在自觉做着保护皇陵的守陵人义务。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标签: 只是走不出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