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斯拉夫到底有多强大,它凭什么会被称作“巴尔干之虎”?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尔干地区,一直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势力博弈的不安之地,被称为“火药桶”一点也不为过。
一战中奥匈帝国的失败和分裂为南斯拉夫的形成提供了土壤,1918年,黑山并入塞尔维亚。接着,以塞尔维亚为主,与周边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新的王国,次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中的失败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提供了喘息和发展的空间。1929年,马其顿并入南斯拉夫。
由于巴尔干地区并无大国,南斯拉夫在这里有很重要的地位。全胜时的南斯拉夫包含6个共和国(现在多分出了科索沃地区),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有2300万人,其中塞尔维亚族为主体民族。这面积与人口与巴尔干地区的另一大国希腊相比,占据绝对优势。希腊面积仅有13万平方公里,2016年的人口也仅有1075万。单以体量来看,南斯拉夫在小国林立的巴尔干地区优势明显。
但是说南斯拉夫强盛,也是不准确的。自成立之初,国内一直被各种问题困扰。因为民族、文化、宗教组成较为杂乱,同时这里也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地方,南斯拉夫始终很难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也是导致南斯拉夫最终分裂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逐解体,境内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有一种全国上下统一的民族或文化认同感极为重要。身为华夏后裔,对中华文化倍感自豪,同时,我们更应该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
前南斯拉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在不到50年里,发展的相当出色。全称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年建国,1992年宣布解体。前南斯拉夫曾经有很多赞誉:“巴尔干之虎”、“社会主义阵营里最富有国家”、“不结盟运动领袖”、“欧洲最强陆军之一”、“东欧巴西”,代表了这个国家曾经取得的成就。
前南斯拉夫还有一个名字叫“第二南斯拉夫”,因为它起源于南斯拉夫王国(被称作“第一南斯拉夫”)。地理上,巴尔干半岛西面亚得里亚海,东部是黑海,南部是地中海,历来是各大势力争夺的焦点。历史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曾经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沙皇俄国的势力也有插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被肢解,沙俄被列宁革命,巴尔干半岛抓住了机会。以同是“斯拉夫人”为号召,北马其顿、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等6个国家合并成南斯拉夫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意大利占领,南斯拉夫王国灭亡。铁托领导南斯拉夫游击队,进行了四年抗战,并与1945年建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国家由6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组成。1948年,铁托受不了斯大林的压迫,南联盟与苏联断交,南联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只用了10到20年时间,南联盟的发展跟西欧差不多,超过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南联盟发展有多突出?
经济富裕、工业化程度很高。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还是困难时期,人家南联盟居民电视机基本全国普及,每三个人就有一辆车(相当于家家都有车)。跟当时西欧的英法德相比,也毫不逊色。
军事实力相当雄厚。2000多万人口的南联盟,拥有100万大军,加上将近两百万的预备役,军备也属于世界先进行列,妥妥的全球前十,号称“欧洲最强之一”。以它的人口、面积和实力,就是巴尔干半岛的小霸王。因此,冷战时期,南联盟可以既不鸟苏联,也不惧美国。
南联盟的一直是体育强国。南联盟的足球、排球、篮球、水球四大球均有很强实力,尤其是足球,不但盛产有实力的球员,还出现了很多享誉世界的教练,与阿根廷、巴西这些强国,均有一战之力,素有“东欧巴西”之称。
让南联盟大出风头的是,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那个时候,南联盟就是不结盟运动的代言人之一。不结盟运动当时有110多个国家参与,包括了世界上一多半人口和国家。想想看,南联盟当时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大吧,德意日至今也只有羡慕的份。
就这么一个牛气哄哄的国家,跟着苏联前后脚,说倒就倒了。原因嘛,南联盟解体和苏联解体没什么两样。他们本身都是由国家联邦组成,多民族、多信仰、各地区发展不均衡,这种国家结构相当不稳定。
曾经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确实很强,但没有强到那个境界
先从军事实力上说吧,铁托打造的人民军、边防军和民防军体系在1952年达到巅峰,常备兵人数超过了50万,是当时欧洲第四大军队和第三大陆军。
而且常规武器基本能实现自产,小型飞机潜艇也能自产,一度曾经涉足核武器领域,怎么看都不像菜鸡,不是随便就能拿捏的军事存在。
只是所谓强大这东西有个比较级的,如果和希腊、阿尔巴尼亚之类的国家比,南斯拉夫确实强得一笔,但是和真正的老牌帝国比,它又真差点意思。
欧洲那三个拿着核武器到处晃荡的老流氓就不说了,论常规战能力,西德那50万国防军肯定不比南斯拉夫差。
更要命的是这点武装力量已经到达南斯拉夫承受的极限了,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跟本就坚持不了几年。
事实上1990年南斯拉夫的常备兵力才18万多,徒有300万以上的兵源无法动员,打仗一直缩手缩脚的,侧面印证了财富觉得兵力上限的论调。
南斯拉夫的经济在上世纪50-60年代确实挺厉害的,很快就摆脱了二战接近200万伤亡的阴影,在各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其实并非南斯拉夫本身多牛,而是在地缘政治中的左右逢源,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却与苏联交恶,自然西方国家就比较欢迎他们。
于是在制度建设上南斯拉夫没有照搬苏联,搞出一套自成体系的东西,他们自己号称是结合两种制度之长。初期实践时也确实效果,经济指标增长很快。
但越到后来苏联对西方的威胁越小,南斯拉夫的重要性也就越差,渐渐他们的制度弊端显现了出来。作为华约国家它的政府没有主动调节市场,不想走资本主义路线却放任工业短板扩大。
最终到了70年代中后期,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形成,苏联自顾不暇,西方袖手旁观,他们只能主动让货币贬值加大出口。
可这种行为直接拉高了通货膨胀,让南斯拉夫工人的实际收入锐减三分之一,不满意的工人开始走上街头,经济危机走向了政治危机,逐渐造成国家解体。
标签: 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