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绘画相对不重视写实?
不是不重视写实,是对于写实的观点,和西方的观点不一样。
西方的美术史学家,在研究古埃及的壁画时,发现古埃及画家的写实水平非常高,花鸟鱼虫,和真实标本分毫不差,而且是这些动物最典型的一面,就是说最有表现力的一面。和背景相比,不在一个透视角度。
中国画,特别是工笔画,也是强调绘制主体的特征,而不是透视方面的要求,这是带着思考的写实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西方这种强调透视的写实,特别是荷兰的精细静物写实,很可能使用了小孔成像技术,将真实的景象,像类似今天的幻灯片,投射在画布上,或者一种特殊的装置上。
然后根据这种投射临摹。人的工作就是调颜色,类似今天的一次成像照片,把投射的色块临摹在画布上,证据就是透镜特有的一些光学问题,这些手艺人也“忠实”的临摹在画布上,画家成了人肉相纸。等到照相机发明和应用之后,这些只会临摹现实的手艺人就大难临头了。
而中国绘画却不会,首先,写实画的地位并不高,因为文学家兼画家苏东坡说过“绘画论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写实的宋徽宗听后很恼火,但随着宋徽宗成为亡国之君,他提倡的写实画也被贬斥。
写实画成了日后画写意画的基本功,控制笔触的准确性,写实画沦为建筑工匠精密草稿,叫界画,因为要用一种叫界尺的工具辅助。而且也不讲透视,因为施工的时候,要用尺子量界画的尺寸,放大成实际建筑尺寸。透视要求近大远小,但实际盖房的时候不可能,而且耽误效率,盖后排建筑时,该多大就是多大,不可能建筑也盖得前大后小。
这种西方的透视法绘画,简直错的离谱,利用视错觉的一种把戏,实际毫无用处。所以,西方这种以透视为依托的所谓写实,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照相机发明结束,也就是绘画的一个流派,没必要过分夸大,我们也没理由自卑。
中国有几千年美术史,绘画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在形态上也有非常重视写实的时期,比如,隋唐时期,以及北宋时期的国画大部分非常写实,只不过,宋代之后由于“文人画”发展起来后,中国画开始走向写意,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画诞生的时间非常早,差不多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距今至少已有7000多年历史。
6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西安东郊的半坡人,就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美术修养,他们会用天然彩色矿石,在陶器胚胎上画出花鸟鱼虫的图案,然后进行烧制,最终得到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工具。
半坡人的彩陶图案,特点以拙朴、自然为主,有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可以看作是中国远古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始绘画。
唐代·韩干《牧马图》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因为毛笔被发明出来,人们画画时更加方便,创作效率大大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大多画在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俗称“帛画”,只有贵族才有实力去画画。帛画的特征以“线描”为主,先用线条勾勒出物象的造型后,再在线条内部填色,跟画连环画的画法比较相似。填色时多用“平涂法”,把颜色均匀地平涂在物象造型内。
东汉初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中国画的绘画材质又一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纸张比起丝织品有许多优势,价格优势无疑是最受大众青睐的。
唐代·韩滉《五牛图》
不过,此时的书画纸张以“黄麻纸”为主,黄麻纸的特性接近宣纸,但表面比较粗糙,在上面写写画画时有一种滞涩感。写书法时影响不太大,画画时就不好用。所以,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多年时间里,中国画的发展相当缓慢,倒是书法发展得比较迅猛,出现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许多书法巨匠。
另一方面,黄麻纸的寿命只有150多年,即使当时有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也因为纸张的自然消解而看不到了。
大约在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经过一代代工匠对纸张不断改进,终于发明出质地柔韧、洁白细腻的宣纸,宣纸这些特性非常适合在上边写字、画画,极大地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标签: 北京故宫介绍ppt